
近期外地大米重金属超标的消息,引起市民对北京市场大米安全性的关注。26日,北京市食品办通报,通过风险监测全市102个大米样本,包括来自32所大中小学食堂以及学生营养餐使用的大米,铅、镉、汞、砷、铬5类重金属均未超标。
市食品办连日联合工商、卫生等部门,围绕铅、镉、汞、砷、铬5类重金属,对北京大米开展了重金属的风险监测。
此次在全市16个区县共抽取了102个大米样本,其中有国内企业生产的大米,也有进口大米,还有从28家餐馆的后厨、原料库中直接取样的散装大米。
市食品办介绍,此次还专门抽取32所学校、学生营养餐加工企业使用的大米。最终的监测结果显示,所有大米样本都未发现铅、镉、汞、砷、铬重金属超标的现象。
市食品办说,大米作为市民的基本食品,多年来一直是北京监测的重点。“其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检测项目,是每年必检的”。
市食品办副主任张风平也指出,由于北京是特大消费型城市,包括大米在内的大部分食品靠外埠供应,各地食品安全风险随时可能随食品物流输入进来。
“虽然这次对大米的重金属抽检没发现问题,但我们对风险的监控也一刻不能放松。”张风平介绍,北京去年已与黑龙江等8省市签订了食品安全联动协作备忘录,建立产销协作,鼓励北京大型企业和市场到外埠建自有基地或协议基地,北京商场、超市、餐饮、集体用餐单位与外埠安全食品基地直接对接,以此来严格市场准入。